close
1926年勒溫發表了〝意向活動的理論〞。意向活動的效應是一種〝准需要〞,意向的圓滿完成是准需要的充份滿足。

關于意向遺忘的實驗,尤其是關于受阻的活動的恢復的實驗証明﹔意向活動的起因不是事物誘發力和活動之間的聯結作用,而是一種內部張力狀態。

意向活動的完成常常無需特殊場合的刺激,它可由指向一定方向的內部壓力造成。由意向活動引起的張力狀態通常只以潛伏形式長期存在著,但它並不因此而不真實,它隨時有可能突破干擾而進入意識中。

據此,我們可以理解,並推斷﹔當沒有起因場合出現時,就會找到其它原因,意向不但對意向場合起反應,而且對完全不同的物件和事情起反應,完成活動後意向場合的誘發力消失。

勒溫繼而指出﹔一定的〝場合〞,即有一定的誘發力的物件和事情,對意向活動也起著實質的作用。它們的性質在不同程度上促進或阻止我們的活動,許多事件甚至有自己的意志,要求人們進行一定的活動。誘發力的突出特點是它迫使人們朝向各種特定的活動。

據其方向,誘發力可區分為正負兩類,正的誘發力迫使人們接近事物。而負的誘發力則迫使人們退卻。

一個結構的誘發力常常不是恒定的,它的種類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一個人的內外情境。

據其來源,可區分出獨立的誘發力和衍生的誘發力,前者為滿足需要的直接手段和物件所具有,後者則是有原始誘發力的結構在空間上擴展或時間上延長而發生的。

正負兩種誘發力的轉變是自然的、獨立的的誘發力。這個概念也是相對的。誘發力的變化和個人的傾向,需要有最密切的關係。而這些需要和傾向或產生于所謂的〝內驅力〞,或產生于有不同程度普遍性的意志中心目標。

勒溫認為﹔許多需要常常存在著一定範圍的誘發力,而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何種誘發力具有效應。以及何種行動將被執行。

真需要的活動力量主要來源于一定的內部張力,盡管外部刺激也有意義。

例如﹔習慣並不是一定場合和活動之間的聯繫,其原動力是從包含緊張狀態的需要中產生的,〝真需要〞和誘發力的關係同〝準需要〞和誘發力的關係有很大的一致性。對方真需要和準需要﹔增強張力往往同時擴大誘發力的場合。

勒溫根據以上理論分析了準需要和真需要中的固戀現象。將意向活動的誘發力限制在一定場合上的固戀本身並不是這些意向活動的源泉,它只是活動方式或場合的決定者。發生固戀現象的意向活動過程的力量源泉是潛伏在這些過程中的真需要和準需要。

勒溫認為,承認意向活動的源泉是準需要和真需要有助于解釋替代性圓滿完成。替代性圓滿完成有以下幾種方式﹔

(1)對情境是恰如其分的。

(2)部份的。

(3)不真實的、表面的和密切相關的。

(4)隱蔽的、表面上的。

它們之所以有一定效應是因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內部張力。關于準需要和真實需要的關係,勒溫認為﹔

(1)一個人有極大的自由產生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意向,但這種意向產生的准需要和真需要相反時,它就迅速被遺忘。

(2)意向的效果不是由意向的強度決定而是由潛存于意向中的真需要的深度決定。活動的張力和誘發力是從真需要導出的,而一個准需要從一個真需要產生,它仍然同時包含在真需要中的張力系統相溝通。

(3)准需要獨立于其它需要緊張之外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隨情境和個人而變化。

勒溫在文章最後澄清了意向活動的概念,意向形成的條件等,指出意向是一種準備,形成一種意向就使主体服從于〝場〞的效果。

狹義得意向只有在一定的預定條件下才能產生。決斷過程往往伴隨意向,但它並不創造新的心理張力,而只是為己有張力打開成促成實現活動和能動的道路。

內部決斷可以產生對一定方式的圓滿完成的特殊意向,但意向系統常常在原則含有使自己進入運動神經領域的通路,而不需要特殊的決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ngfool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