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 學 概 論

密宗的發展與內涵

宗教系:方子平 2005年6月4日


密宗概要

密宗是什麼

  在兩千五百年來的發展之下,佛教逐漸衍生出了各種不同的宗派,有華嚴宗
、天台宗、法相宗、禪宗、律宗、密宗等等,不過大體上可以將佛教分為兩個派
系,一為顯教,另一則是密教,顯教之教法為釋迦牟尼佛(報身佛)所說的各種
經典,能夠在公開場合裡講述討論的教理教義皆屬顯法,法相、華嚴、禪、天台
等各大宗派都重於佛理的探討研究,故屬於顯教。

  密教的教法則是由毘如遮那佛(法身佛)所傳授的秘密教法,不能夠在公開
的場合裡傳授講述,其內容以儀軌和真言為主,重視實作修行的部份,密宗便是
以密法為宗的派系,故得此名。

密宗的起源

  遠在佛教出現之前,印度的婆羅門教的吠陀經相當重視聲音和文字,吠陀中
記載了各種咒語(真言),他們認為特定的聲音和文字擁有特殊的力量,如『阿姆』
聲代表破壞神濕婆、『烏』字代表保護之神毘溼奴,後來密宗的諸佛菩薩護法都
擁有代表自身的種子字,便是受到吠陀的影響。

  在原始佛學與部派佛學時期,真言密法便已經在佛教中流傳,但是系統卻雜
亂無章,各種除障消災的真言僅為佛教的附屬物,不似婆羅門時期的吠陀這麼有
影響力,此時的密教稱為雜密,一直到龍樹菩薩(或是龍猛,因為有爭議性故不
詳談)於南天竺的鐵塔中取出大日經與金剛頂經後密教才系統化,成為一個獨立
的宗派。

密宗傳入中原的過程

  漢代以降,佛教便傳入中國,但是受到地理的限制,並未得到有系統的發展
,經典的翻譯品質不良,對於重視真言的密法更是一大打擊,直到玄奘取經回歸
中土之後,由印度帶回來的大量經典充實了佛法的義理,自此之後佛教便開始日
漸茁壯,但此時的密教卻仍然停留在雜密的階段。

  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善無畏與金剛智兩名通曉密教義理的大師分別從由陸
路及海路遠從印度來到中國傳法,並帶來了密宗最重要的兩部經典:大日經與金
剛頂經,自此之後,密宗才開始在中國流傳,並由金剛智的弟子不空發揚光大,
為有別於日本的真言宗以及藏傳密法,故把在中國流傳的密法稱為中密,又因密
宗在唐代時最為蓬勃發展,故也稱之為唐密。

中密的衰微

  自善無畏與金剛智之後,密宗大體上可分為胎藏界法以及金剛界法兩個系統
,胎藏界法為大日經的精要,金剛界法則是金剛頂經的精要,兩個系統各自傳法
,互不干涉。在金剛界法傳至不空的弟子惠果時,惠果求教於善無畏的弟子玄超
,習得胎藏界之法,集大日經與金剛頂經的精要於一身,但是在惠果之後,密宗
的發展卻急轉直下,逐漸勢微,一來是人才凋零,習得密法精要之人不復存在,
斷了密法的傳承;二來是受到三武一宗滅佛的重大打擊,宮庭不再重視密法,反
以道法為尊,此後密宗在中原便一厥不振,故反而在日本以及西藏的密法內容較
中密要來得完整許多。

  相傳將密法傳至日本的空海大師,曾求法於惠果禪師,並同時習有胎藏界法
與金剛界法之精要,惠果禪師授法與空海之時曾要求他必須在中原傳法二十五年
後才能將密法帶回日本,但是惠果禪師卻遭到毒殺,空海則連夜將金剛界與胎藏
界二法的經典攜回日本,惠果的其餘門人大多尚未領受密法,即使是習有密法的
弟子也莫名的早逝,自此之後,密法便在中原斷了傳承。於大唐咸通年間來到中
原的真如親王,他在各地求訪名師後曾感慨的說:「佛寺之大,不如日本東大寺
,雖訪名師,竟無可及日本空海上人者。」,中國密宗的勢微,由此一史料中便
可得知。


密宗的內涵

教法義理

  密宗的教義當中,最重要的便是金剛界與胎藏界這兩部大法,說此二者為密
宗的精要亦不為過。密宗的一切法門皆出自胎藏界曼荼羅和金剛界曼荼羅,以下
將簡單的說明密宗所著重的色心二法、金剛界法、胎藏界法、四大曼荼羅、五方
佛智、六大緣起、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等各項要素。

金剛界

  金剛原是梵文,有堅固和利用兩種意義,堅固是指自體相當堅硬,所有事物
皆不能夠破壞其身;利用則是相當銳利的意思,能夠破壞所有事物。大日經疏十
二曰:「金剛喻如來之秘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破壞萬物,此智慧
亦爾。」,金剛界是色心二法中的心法,亦是智慧法門,如同佛之智慧,不朽不
壞,能打破一切煩惱,發揮其真實之光明,啟悟眾生。



胎藏界

  胎藏有含藏和隱覆兩種意義,含藏是指理體具足一切功德,如同母胎含藏子
體;隱覆是指理體隱覆在煩惱裡,如同子體隱覆在母體,秘藏記鈔三曰:「經說
荼羅來處,一切眾生心中有八瓣肉團,是八葉蓮華形也。於是處建立曼荼羅云胎
藏界也。」,胎藏界法是色心二法中的色法,亦是理平等的法門,二而不二,不
二而二之法。


曼荼羅

  曼荼羅,梵文Mandala的音譯,翻為漢文的意思為輪圓具足,表圓滿具備法
界各種德行,此外亦把曼荼羅翻譯為壇城、壇場,因為密宗的修行裡用到很多觀
照的功夫,而曼荼羅就是將修法時所要觀照的對像本尊以及其眷屬、居所、境界
等畫在布帛或是紙張上,又或著製成立體的模型,以便供養觀想之用,其作用近
似於佛像,曼荼羅又可分為四種,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曼荼
羅。

  大曼荼羅:在畫像中是諸佛菩薩的形像
  三昧耶曼荼羅:在畫像中是諸佛菩薩的持物
  法曼荼羅:在畫像中是諸佛菩薩的種子字
  羯摩曼荼羅:描繪諸佛菩薩的威儀或是動作

五方佛智

  五方佛是指密宗所尊的五佛:毘如遮那佛、阿閦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
空成就佛;五方佛智則是五佛的智慧與境界: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五智的觀點源自於金剛乘的教義,達到了此五種境界便
可即身成佛。

  法界體性智:菴摩羅識,為一種達到了法身與法界相互契合的境界
  大圓鏡智:阿賴耶識,能夠如同面圓鏡般,照映出宇宙萬物的境界
  平等性智:末那識,能夠透徹的理解到宇宙萬物平等無差別的境界
  妙觀察智:意識,能夠觀察萬物、別正邪、明是非、判善惡的境界
  成所作智:前五識,能夠成就世間諸有情,自利利他渡眾生的願力

六大緣起

  六大,即為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遍佈一切法界,是宇宙萬有的
實體、諸法緣起的本源。色心二法中的色法為地、水、火、風、空五大,亦為眼
、耳、鼻、舌、身五蘊,成就胎藏界的理法身;心法則為識大,亦為意識,成就
金剛界的心法身。此六大互具圓融,相輔相成,造就了這個世界,而密宗修持者
便是以『六大無礙』為修行的目標。

三密相應

  三密即為三業:身、口、意,佛教將人的行為分成身(身體動作)、口
(口中言說)、意(精神思維)三方面;此三業相對於諸佛菩薩便是三密,一切
形色為身密,一切音聲為語密,一切義理為意密,就實相而言,身密是指本尊的
手印動作、口密是指本尊的真言咒語、意密是指本尊發的菩提心。

  眾生的三業與諸尊的三密原本平等無差,但是由於俗世凡夫執迷不悟,造作
惡業,導致無法從六道輪迴中解脫,欲超脫輪迴,必須清淨身口意三業,在修持
中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與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互呼應,接受加持洗禮,如此才
能夠超脫於俗世的束縛,開啟成就無上正覺,即身成佛的道路。

即身成佛

  若說成佛是佛法修持路上的最高目標,那麼即身成佛便是眾生修習密法的最
終目的,即身成佛是指凡夫俗子能夠在今世以肉身成就菩提智,證佛果位,而不
用等到來世成佛,菩提心論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
大覺位」。所有眾生皆有佛性,但因其真心受煩惱、無明、名相所困而無法開悟
,若能勘破無明,斷除煩惱,便能夠即身成佛。在《即身成佛義》中以八句偈語
說明即身成佛的思想:

  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維,
  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
  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剎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

  密宗認為,即身成佛必須要五相具備,即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
、證金剛身、佛身圓滿,這五法為成佛的五大階段,菩提心論曰:「一是通達心
、二是菩提心、三金剛心、四金剛身、五是證得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
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

  一、通達菩提心:行者蒙阿闍梨之開示,始觀吾質多心為圓明之月輪,月輪
    圓明者,表本有之菩提心自性清淨也,行者依此觀漸拂無明妄想之念。
  二、修菩提心:觀菩提心之月輪之位,發修法之菩提心。
  三、成金剛心:加持菩提心,使其能堅固猶如金剛,並於心中月輪觀五股金剛之位。
  四、證金剛身:觀想成就三昧耶身,自身即為蓮華,遍入虛空,通融無礙。
  五、佛心圓滿:觀照五股金剛之三昧耶身變為大日如來,即身成佛,得證菩提。


參考資料

張曼濤主編:密宗教史,大乘文化
張曼濤主編:密宗概論,大乘文化
張曼濤主編:密宗儀軌與圖示,大乘文化
潘桂明:中國佛教百科叢書-宗派卷,大乘文化
劉貴傑等著:佛學概論,空中大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網路資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ngfoolish 的頭像
    kingfoolish

    廚餘回收桶

    kingfool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