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從剝削走向卓越? 論臺灣高等教育
政大新聞系 ●●●
在第318期的《天下雜誌》當期的報導專題〈高教悲歌 迷失台大〉一
文中,披露了幾點當前台灣高等教育重要的問題:
第一. 大學生人數暴增,稀釋教育資源
近十年間,大學校院入學率由四成提升為八成,學校由五十八所增加為
一四三所(不含專科);學生增至三倍,從三十四萬人到去年破九十八
萬名大學生。民國八十二年,政府平均投注每位學生有二十萬五千元,
現在不到十五萬,遠遠落後美國的六十萬、中國大陸的十八萬。
(資料引自天下雜誌318期)
第二.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計制度、分配資源
大學的資源配置媚俗地迎合市場要求,有龐大企業主與工程師校友的工
學院、資訊學院,因為大筆捐款挹注而建造的美輪美奐。文學院則破落
不堪。以台灣大學為例,近年來醫學院建造中的公衛大樓,與電機系的
即將建造的新系館,都曾經引起校內眾多師生的非議。去年政治大學被
評鑑為第四十一名的風波,也是起因於教育部的評鑑標準重理工而輕人
文,以人文科系為主的政大自然分數低落。
第三. 壓榨基層教授,教員淪為學術長工
在教師評鑑與升等制度的設計下,不僅無法對教授的表現做適當的評比
與處理,造成部份教授只想混日子,而學生只求不要被教到的悲慘情形
。而當升等的生殺大權都掌握在金字塔上層的正教授手上時,助理教授
或副教授往往一方面要兼顧自己的研究與教學,另一方面又得看上頭的
臉色。舉凡大量行政工作、大班通識課、大學博覽會等活動,幾乎「自
然而然」落到年輕老師身上。
第四. 量化的評鑑標準,教育品質持續惡化
不僅對學校的評鑑使用發表的論文數目做為重要指標,造成校方無不以
增加發表論文數目為首要政策。對教授升等的評鑑也有重大的影響。今
年初,中正大學近四分之一的教授們在網路上連署抗議校方將國科會接
案量加入升等標準。因為人文社會領域申請研究案的通過率偏低,用同
一標準一體適用到全校老師的升等,已逼走不少年輕老師。這樣注重論
文數目的評鑑標準,造成寄望升等的基層教授必須投注大量的心力於生
產論文,而無力兼顧教學品質。
日前媒體報導,教育部研擬在現行每學年上、下兩學期外,納入暑假
為「第三學期」,學生若每年均修業三學期,又修滿規定學分數,就
可在三年內修完八學期課程提前畢業,預計最快九十五學年開始實施
。在聯合報當天的報導內甚至這麼提到:
「教育部隨即邀請包括台、清、交、中原、元智等十幾位大學教務長討
論,並請曾研究「三學期制」的輔英科技大學教務長許淑蓮提出報告
,與會者強調「要先審慎研究好配套措施」,教育部官員透露,公立
學校受限於制度,較易遭遇來自教職員反彈,私立學校制度較有彈性
,私校開設第三學期課程的意願相對會比較高。」
「接受教育部委託研究「三學期制」的許淑蓮表示,三學期制的優點除
可讓學生提早畢業進入職場,學校暑假原本閒置三個月的資源也可充
分利用,甚至若學生來源足夠,教育部又允許,還可多收一些學生。」
將寒暑假視為「資源閒置」的政策思維,無異於將高等教育視為不斷加
工生產畢業生的工廠,要求用最少的資源,生產出最多的成品。對於前
文中提到的教育問題,不僅不能改善,更只有雪上加霜的份。在寒暑假
對於校內的師生,都是很重要的研究/學習歷程。這段時間內,教授可以
播出更多時間進行研究、出國參加研討會、短期進修。對學生而言,更
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擺脫課業的壓力,自己安排學習與充電。對主事者
來說,這些重要性難道就相當於「資源閒置」?難道大學應該是一間不
斷「生產」學生的工廠?
以台灣的情況,大學錄取率已衝破百分之百,還如此汲汲營營的大量生
產學生的目的何在?充其量不過繼續讓某些私立院校以更少的成本賺更
多的錢罷了。對這些學校而言,教授與教學設備不過是加工的機器,學
生不過是產品,對於暑假自然是以「資源閒置」來看待。在這樣的教育
思維之下,我們能期待台灣的高等教育品質能有多少改善?又,暑假開
班授課,只會繼續加重基層教授的工作負擔。
將時間、環境、與教師,全都視為可使用的「資本」,
不斷的榨取其剩餘價值,剝奪師生的每一分精力。
而,我們該如何從剝削走向卓越?
http://uforum.enjoy-style.net
- Jun 19 Sun 2005 11:00
從剝削走向卓越?論臺灣高等教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